——老子《道德經(jīng)》解讀
(接上期)
◇張君民
第四十六章
【原文】
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;天下無道,戎馬生于郊。禍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【譯文】
治理天下合乎道,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,把戰(zhàn)馬退還到田間給農(nóng)夫用來耕種。治理天下不合乎道,連懷胎的母馬也要被送上戰(zhàn)場,在戰(zhàn)地的郊野生下馬駒。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,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。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該滿足的人,永遠(yuǎn)是滿足的。
【解讀】
本章描寫了戰(zhàn)馬的兩種不同用處、不同處境。一種是在有道的天下,人們安居樂業(yè)、春種秋收,馬作為勞動工具,運肥播種;一種是在無道的天下,兵馬倥傯,相互殺伐,馬作為戰(zhàn)爭的工具,腥風(fēng)血雨之中,連懷孕的戰(zhàn)馬也不得安寧,只能在戰(zhàn)地的郊野生下馬駒。
兩種截然不同的結(jié)果,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就是因為一些統(tǒng)治者不知足,野心勃勃,侵人國土,給社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災(zāi)難。因此,老子告訴人們:知足之足,常足矣!知道滿足,才會永遠(yuǎn)富足。知足者常樂!
物質(zhì)財富無邊,人的欲望也往往無限,但人的需求是極其有限的。要想生活得快樂充實,就要懂得滿足。老子告訴我們該在什么時候終止自己的欲望、怎樣才能終止自己的欲望。如果不及時終止自己的欲望,必然會引火燒身,后患無窮。只有知道滿足后獲得的富足,才是長久的富足。
不知足的人,對本不可強(qiáng)求的東西有太多的奢望,這山望著那山高,私欲無限膨脹,最終會失去自己對生命的主宰。
著名文學(xué)家列夫·托爾斯泰寫過一篇小說,叫《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》。故事是這樣的:貪心的農(nóng)民帕霍姆要買一塊土地,人家告訴他,價錢已經(jīng)固定下來,他只要在太陽落山之前回到出發(fā)地,跑多遠(yuǎn),就能得到多寬的土地。他跑啊跑啊,心里念叨著,越遠(yuǎn)越好、越多越好。他雖然在太陽下山之前回到了出發(fā)地,但由于勞累過度,一頭栽倒在地,吐血身亡。其實,他最后所需要的土地,只有一個坑那么大,是他的貪欲為自己掘好了墳?zāi)埂?/p>
明朝有個叫胡九韶的人,家境貧困。他教書之余努力耕作,也僅僅可以衣食溫飽。雖然如此,但他仍樂觀向上,以苦為樂,怡然自得。
每天黃昏時分,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,向天拜九拜,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。妻子笑他說:“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,怎么談得上是享清福?”胡九韶說:“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,沒有戰(zhàn)爭兵禍,又慶幸我們?nèi)胰硕寄苡酗埑?、有衣穿,不至于挨餓受凍,還慶幸的是,家里沒有病人、沒有囚犯,這不是在享清福嗎?”
是啊,每日健健康康、平平安安、衣食溫飽,還有妻子相伴,這樣的快樂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。也許只有那些失去了這些的人,才知道它的珍貴。
(未完待續(xù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