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邑縣太清宮鎮(zhèn)某村村民張甲幾年前舉家搬到縣城經商,張甲父親去世后,張甲母親韓某想搬回老家居住。為順從母親心意,張甲準備在老家宅基地上給母親蓋一處老年房,卻遭到了叔叔張乙的阻攔。張乙拿出宅基證,表示宅基地的使用權屬于自己,雙方為此起了爭執(zhí)。此后,張甲多次托中間人找到叔叔張乙協(xié)商此事,想要變更宅基證戶主,均遭到張乙拒絕,雙方再次發(fā)生沖突。經行政村多次調解未果后,張甲向太清宮鎮(zhèn)調委會尋求幫助。
受理調解申請后,調解員找到張乙了解情況,張乙說,張甲母親韓某曾毫無緣由說自己壘的迎門墻建在了她家地里,兩家人爭吵之后,韓某將迎門墻推倒,兩家矛盾激化。
為厘清事情的來龍去脈,調解員梳理了本案的兩個關鍵點:一是宅基地使用權的歸屬;二是張乙壘的迎門墻是否占了張甲的土地。
調解員為查明事情真相,首先向行政村了解宅基地的歸屬問題,因年代久遠查詢無果后又輾轉找到了當年經手分宅基地的老隊長。經向老隊長調查核實:爭議宅基地起初在張甲父親名下,1990年左右,行政村規(guī)劃宅基地的時候,張甲父親除這處宅基地外,村外還有一處宅基地,屬于“一戶多宅”,村里按規(guī)劃把爭議宅基地劃給了張乙,劃宅基地后又發(fā)了宅基證,宅基證上是張乙的名字。
后來,張乙想在宅基地上蓋房子,因為留滴水問題與鄰居發(fā)生矛盾,加上宅基地又小,房子沒有蓋成。張乙就用自己西地0.47畝耕地與哥哥(張甲父親)東南地0.47畝地進行等量置換,把房子蓋到了東南地。2010年前后,張乙向行政村提出老宅基地自己不想要了,想要行政村補給自己一部分耕地,經多次申請,行政村于2013年劃給張乙0.35畝地作為補償。因張甲有兩個兒子,行政村就把爭議宅基劃給了張甲家。
掌握事情的原委后,鎮(zhèn)調委會聯(lián)合信訪辦、綜合所等所站,并與行政村結合,實地到爭議宅基地及迎門墻所在位置現(xiàn)場辦公,進行實地丈量,丈量期間兩家又是各執(zhí)一詞、互不相讓。
雙方因為此事多次發(fā)生爭吵甚至是肢體沖突。為打破僵局,調解員改變調解策略,多次往返于當事人之間,開展“背對背”調解,引導當事人進行換位思考,從道德層面進行溝通。通過不厭其煩做工作,耐心細致做勸解,雙方當事人都意識到錯誤,均做出讓步,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。
協(xié)議簽訂,丈量定界后,叔侄倆冰釋前嫌,握手言和。至此,這起宅基地使用權歸屬糾紛得到圓滿化解。
鹿邑縣太清司法所 黃江明 周能能